小月阿姨H(1-5卷510未删节)_分卷阅读37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70 (第5/8页)

历史上跟外国作战的一个普通战役,胜败乃兵家常事,算不了什么,中国虽然打了败仗,只不过一时的挫折,格言上说过,有小屈必有大伸,一旦具有无限权威的皇帝赫然震怒,大展雄威,重张天讨,那些夷狄丑类,仍将匐匍在王师脚下。可是紧接着六十年代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满洲权贵们亲身挨到巨棒,尤其是签订的奕訢,这位青年亲王首当其冲,受的刺激更大,这促使奕訢处于领导一项发奋图强运动的地位。英法战争结束的次年(一八六一)皇帝奕囗逝世,六岁的儿子载淳坐上皇帝宝座,载淳的母亲那拉兰儿以皇太后的身分临朝,由奕訢主持政府(官衔是“恭亲王·议政大臣·军机大臣”他遂得以实行他的主张。

    没有人反对发奋图强,问题是如何发奋图强。鸦片战争时,英国只不过出动军队二千余人;英法联军时,两国也不过出动军队一万余人,竟把拥有四亿人口,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打得落花流水。奕訢跟汉人中若干掌握实权的官员曾国藩、李鸿章之辈,恍然大悟,认为西洋人的政治不如中国,唯一比中国高明的,不过“船坚炮利”罢了。中国只要也船坚炮利,就可以制服英法诸夷。至于如何才能船坚炮利,则只要采取下列三项措施就能达成目的:一向西洋购买军舰大炮。

    二中国自己设立工厂制造军舰大炮。

    三派遣留学生到西洋各国去学他们的本领。

    唯一的问题是,深恐西洋那些夷狄对军舰大炮的建造使用方法,秘密不肯传授;但当发现那些夷狄不但肯传授秘密,而且还热心的传授时,不禁大为惊喜。于是,自强运动就在上述的理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