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三章 3月20日 (第4/6页)
小论文也可以发表出去,或者,他认识某位编辑和审稿人。” “认识编辑和审稿人,也不足以令一篇没有充足实验支撑的浅显论文发表,没有完整的论证,《jmc》这样的期刊也不会随便收论文的。”理查德的语气里,有意无意的贬低了一下jmc。 1984年的世界是美国时间的,在整个80年代,美国科研界是最为强势的。 就像是理查德与杨锐交流时曾经说过的那样,《jmc》在美国,也是一般研究生无法发表的论文。虽然是否定句,但实际上,像是jmc这样影响因子四五分的期刊,对于美国名校的博士生来说,已经不是非常难了。 美国名校的博士生在这一时期,已经将目光放在了顶级期刊上。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科研界占据s的大部分版面,只剩下一些残羹冷炙留给其他200多个国家的学者,其中大部分,还是在美国工作和学习,或者与美国机构联合研究的。 美国以外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要想发表一篇sci四五分的论文,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一个人背上干粮,可以用两三年,三五年的时间,以无上的毅力走通蜀道。但一名普通的发展中国家学者,每天泡在实验室吃干粮,用两三年,三五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发表一篇《jmc》论文。 事实上,在1984年的中国,能发表jmc论文的,在任何学校和研究所里,几乎都是熬够了年限就保送副教授的节奏。 杨锐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能够得到近乎21世纪学生的自由度,想上课就上课,想旷课就旷课,而且打破常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