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重造大顺天_第135章 关宁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 关宁军 (第2/4页)

的成本。

    过去大明朝为了向辽东运输粮食和白银,通常都是从山海关一路运输饷银,像江南地区的米粟,经过漕运到达京师,再由京师运抵辽阳。

    这种运输方式不仅路程极为遥远,且道路状况不佳,许多地方都是山涧险阻,车辆不通,只能牛畜驮负,效率低下不说,还经常会出意外,像南方运三石粮食到通州后往往只剩下了一石,而这一石粮运到辽东后往往需要一两以上的路费,要知道往年丰年的时候一石粮能买上七八石。

    而在这个时候,朝廷里便有一个叫做沈廷扬的小官,他提出了一条建议,那就是陆路运输既然这么贵,咱们可以走海运的形式,从登莱运米粮至辽东。

    的确,从通州沿着山海关进入辽东,需要绕很长的一条弯路,可是倘若从登莱到辽东,则距离至少减少了一大半,且海运能以更低的成本运送更多的粮食,由此得到了崇祯的赞同。

    因此,今年的军粮通常都是走海运路线,抵达了觉华岛之后便继续绕过觉华岛,朝着着塔山和高桥方面前进,靠近笔架山的岸边卸下粮食。

    洪承畴原本有些不放心海运方法,于是便让吴三桂去接应粮船。

    吴三桂喝了一碗茶之后,恭敬地说道:“大人,朝廷从海上运输军粮着实不易,如今海面尚算平静,平安抵达的沙船也不少,可是一旦风浪陡起,就常常会有粮船沉没。”

    洪承畴点了点头,道:“觉华岛和宁远城都是军粮囤积重地,关系到全军命脉,因此绝不能有任何风险,还请长伯调集兵马加固宁远和觉华岛的防守,万万不可为敌军所趁。”

    吴三桂连忙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