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二章 再接再厉 (第9/10页)
经不再是人了,感情也没有了价值,人成了社会劳作的机器。会认为这种变态的解读方式,事实上就等于放弃了做人的权利。 但事实上,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在其他情况下却遵循着这一原则。比如交通法中避险就轻的明文规定,难道我们应该视为不道德吗?要知道这就是救妻子而不救母亲的翻板,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里,田文建对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平等自由主义、康德式的普遍人权学说——作出了最善意的阐释。尽管他的论证最终引向了对这些理论的批评,但这是在对其作出最充分的辩护之后。 这种“厚此不薄彼”的公允,巅覆了真理永远是独家经营,彼此之间总是“你死我活”的传统,让近三千名师生大开了眼界。 “……这样的例子可以无限举下去。如果‘生命是最宝贵的’,那我们愿意为了降低高速公路上的车祸伤亡率,而将最高时速降低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吗?如果只要不伤害他人,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就在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之时,田文建扶着讲台,凝重地做起了总结:“每一种观念似乎都有它的道理,但未必会导致相对主义。它只是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构成冲突的未必仅仅是“善恶”之间,一种“善”和另一种“善”也可能构成紧张关系。 权利和福利之间,“绝对命令”和“人之常情”之间,平等和效率之间,自由和安全之间,常常存在着取舍关系。我们尽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念,论证哪种取舍更合理或更合乎时宜,但是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存在着一种没有代价的选择,那也许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 中国这一百多年来,从立宪派到革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