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46 同步后期 (第3/4页)
汉洲来说是思考和创作的必要时间,他完成工作之后,很少很少需要返工,所以,我也说服自己这是必要过程。” 纪叙走了过来,好奇地询问道,“你确定这种方式,没有问题吗?” “我不确定。”陆潜非常心宽地耸了耸肩,“只有尝试过后才知道。” 所以,发生了什么? 简单来说,陆潜做出一次全新尝试。 一直以来,陆潜的作品全部遵循传统电影制作流程: 片场结束所有拍摄工作,然后再进入剪辑室完成后期制作,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确保现场拍摄尽可能多捕捉一些镜头—— 因为一旦离开片场就很难再进行补拍,为了避免后期制作找不到满意的镜头,自然就需要多多储备素材。 这种制作方式的缺点就在于,浪费。 同一场戏,即使导演满意了,往往也需要重复拍摄两次到三次,又或者是多拍摄几个不同角度和不同版本。 自然而然,后期剪辑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大堆没有必要的素材。 现在已经不是胶卷拍摄时代,尽管陆潜是采用胶卷结合数字的拍摄手段,但胶卷的浪费并不是主要问题;整个拍摄进度、拍摄时间、拍摄精力的消耗才是,导演就好像储物癖一样,总是希望能够多多储备一些。 “游客”作为陆潜的第一部剧情电影,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林汉洲后期剪辑的素材,是最终完成版本的五倍有余: 也就是说,“游客”最终成品约莫一百二十分钟,而拍摄素材则超过六百分钟。 这还是因为陆潜精打细算,一边计算一边拍摄,一边思考一边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