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4章 (第3/4页)
建造房屋,都是去陇西伐木,然后运回汴梁。”伍爱华说着:“苏轼有诗描写,‘有山秃如赭’,沈括也在梦溪笔谈里说,‘今齐、鲁松林尽矣’。” 【不敢想象苏轼面对秃秃的长江两岸,还写出了赤壁赋】 【只能说人菜不能怨景色差,看我们东坡先生,多厉害,看到秃秃的山头都能写诗】 苏轼:……啊这,很难吗? 也有人非常清醒,提醒道:【据说苏轼去到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误会,并且写下赤壁赋呢?】 看到这条弹幕,有人不禁猜测:【因为他看到的悬崖峭壁光秃秃是红色的?】 苏轼:等等,我去的是假景点?那真的赤壁在哪里?! 不提苏轼怎么询问赤壁的位置,伍爱华的直播还在继续。 “只能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时候百姓看到的山头基本是秃的,明明宋朝之后儒生地位大幅提高,但是他们都没学会孟先师的理念。”伍爱华说道。 孟子:我就知道天幕不会放过我!还有什么,来吧! 明清儒生:不是,你怎么知道我们没努力改善环境?! “虚假的孔孟继承人们并没有认识的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明清两朝砍伐更甚一筹。” “当然,这也是因为明清人口快速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