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节 贸易的讨论(二) (第1/5页)
季思退不屑道:“这是我大清之伟业非大明之盛世也。” “虽然不想卷入某些无味的争执,但必须说这是事实。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商业活动必然更加活跃,而这反映出的就是人均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较高水准。”马上有明粉支持化工部部长的观点。 “还有一个因素是清末厘金极重而明代几乎没有税关。所以清末商品流动其实很差大家都倾向于本地化的自然经济生产。”季思退继续道。 杜雯侃侃而谈:“明后期商品化率提高的结果就是剥削的加重和社会的动乱,旧中国一百年也是如此。另外,清的商品化率低和地主乡绅势力受压制,人口增加和旧交通环境下城镇人口承载力不足有关。” “不要谈的太远了。”马千瞩制止了杜雯的继续高论,杜雯听话的闭嘴了。 “我觉得明代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夸大了,一般老百姓有多少消费水平,D日到现在大家有目共睹,诸位觉得这样的社会有多少购买力?” “你这个比喻不大好,21世纪的临高的消费层次也不高。” “即使是21世纪的临高,它也是个商业社会,而非自然经济社会。区别很大。” “拿不管是哪个时空的临高来做例子是没什么意义的,”文德嗣说,“正如对那些改革开放初期期望在中国能够‘每个中国人买我一样东西’就能发财的外国资本家一样。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还是不会买他的东西。消费能力自古至今是只集中在大城市里的。我们的地位其实和这些资本家是一样的。市场看似广大,但是我们只能挑选那些有能力的地区去销售。广东、江南、京师才是我们商品的销售市场――其他地方就自动忽略好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