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三老鉴宝(三) (第3/4页)
权的。 看着两个老伙计看向自己,邓伟伦也就当仁不让地接过了问题。 “宣德炉的特点: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 “相传,明宣德皇帝在位时,宫内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混成液体,烧结在一起。看着疙疙瘩瘩的一坨废铜,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当时,宣德皇帝询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现出珠宝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炼十二火,把铜做成条。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钢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纯的选取出来制成铜炉,把仍存于筛格上的取出来制成其他的器物。” “小伙子!你提出的炉分五色这个问题,是在宣德中后期才出现的。宣德中期开始,筑炉的工匠开始模仿宋代筑炉的技法——烧斑(俗名铁锈花,在铜香炉黄红地上套以五彩斑点),掩盖了炉的本质。铸工就用一种当值国外进口的卤液浸润、擦拭、薰洗,把色彩变为蜡茶色。到了宣德末期,则更加显示它自然色泽,着色更淡。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就出现了大致五中颜色。后人评论说,宣德炉有五等色: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经纸的色泽为第一。” 等到邓伟伦讲完,李肖接过话题,说道:“传世的宣德炉很少很少,且价格也是天文数字,非常昂贵。因此,明清两朝历代皇帝都纷纷仿制。现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无论到哪个旧货市场或古玩店,有铜器的点基本都能见到‘大明宣德年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