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_重归黄金年代 第4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归黄金年代 第49节 (第8/9页)

)、炸药包(糕点,后来改成蛋糕)上门,以他对林道远的了解,送这些东西太过起眼,虽然这是沪海的风俗,可也要考虑场合,而且不适合林道远的身份。

    两人在湖边坐了一小时,说了会话,天色晚后把林燕送回宿舍,宋援朝就细细琢磨起这事来,第二天上午的课结束后,下午没课的宋援朝骑着刚买的自行车就离开了学校,直接去了琉璃厂。

    琉璃厂,又叫琉璃巷,这个地方最初起源于元代。

    元代时期,燕京又叫大都,当时蒙古人在大都郊区设置了一处专门烧制琉璃的场所,后来明代元,朱棣时期由金陵迁都至此,从而成了明代的京师。

    明朝嘉靖年间京师扩充,当时的琉璃厂由最初的城外成了城内,这时候因为烧制琉璃这行污染严重,所以琉璃工坊搬迁到了门头沟一带,但琉璃厂这个地名就此保存了下来,直到如今。

    由于明清两代,琉璃厂这片地区是赶考士子来京集中所在地,所以渐渐造就了当地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繁多景象,而之后随着历史的变化,这里又多了不少古董铺子,久而久之就成了燕京最著名文化区域。

    相比潘家园,琉璃厂的文化气息要更为浓郁,这也是宋援朝选择琉璃厂而没去潘家园的缘故。

    从京师大学到琉璃厂路程可不短,宋援朝骑车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到地方。虽已经临近十月,可燕京的天气还是有些炎热,宋援朝这一路骑来是汗流浃背。

    拿着准备好的毛巾擦了擦汗,宋援朝找了个地方花了三分钱把车停好,取了停车票就进了琉璃巷,饶有兴趣地边走边看。

    现在的琉璃厂还不是后世的模样,在后世琉璃厂已经成了琉璃厂古文化街,整个周边方圆好几里的地方全部划归成了文化街的范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