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9章 松江棉纺 (第1/5页)
自黄道婆从海南带回纺织技术后,松江就从荒芜之地,一跃成为天下富甲。 整个松江府百万人口,全靠一个产业支撑。 那就是棉纺。 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这就是松江府的现状。 在大街上随便拉住一个人,即使不是本人,家里的亲戚也都和棉纺有关。 过度繁荣的棉纺业,也深刻地影响了松江当地的农业。 徐光启就曾在《农政全书》中说过,“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 即便如此,本地所产棉花也无法供应生产所需。因此收购外地棉花,就成为了松江棉纺业的必要手段。 而山东,就是松江棉纺业重要的原料来源。 或者说,整个大明的棉花供应,都要靠山东。 因为山东一省六府,尤其是西三府,也就是济南府、东昌府和兖州府的棉花产量,就占了全国一半。 去年白莲教起事,将整个山东打烂,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就是松江府的棉纺业失去了原料来源。 潘云龙的祖父潘恩曾经做过工部尚书,借此便利,潘家成为了松江府最大的棉花采购商和供应商,和山东各地联系非常紧密。 “自去年山东乱起,棉花供应便始终不畅。老夫曾多次派人商洽,然往日之朋友竟遍寻不见,如之奈何?” 松江府的棉纺业已经高度专业化,就以潘家的采购为例,甚至是提前给山东棉商下了定金的。 这样一来,待棉花收获后,便可直接运往松江府。 结果去年山东大乱,给潘家供应棉花的山东商人,全都失去了音讯。 潘云龙曾派人去山东联络,结果许多地方人去屋空、村寨损毁。显然,许多商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