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我种下一颗种子,终于长出了果实 (第3/4页)
的那“论持久战”的方略太醒目了,他曹cao实在忍不住…必须得第一时间赶来。 且不提其它的意外之喜,单单与陆羽的交谈,就让曹cao有一种“不虚此行”的感觉。 至于,陆羽提出的这荀彧、荀攸,这能变相的说明…颍川门阀放弃袁绍?改投他曹cao了么? 需知,荀氏三若之一的“荀堪”还在冀州老大哥袁绍那儿位列高官,袁绍的势力又大,兵多、将广、粮草充足…他才是颍川才俊更明智的选择吧? 似乎是看出了曹cao的疑窦,陆羽补充道。 “曹公多半在想,‘荀堪’在冀州位列高官,颍川才俊理应投身袁绍,谋取功名,缘何会来兖州呢?” 问题抛出,陆羽顿了一下,见曹cao竖起耳朵,他才朗声回答。“曹公必定知晓,袁绍麾下人才济济,身边的谋士有跟随他多年的‘汝颍门阀’比如许攸、郭图、逢纪、荀堪,也有新加入的冀州才俊,例如审配、沮授、田丰…” “在中层组织这一环,袁绍那儿…说是人满为患一点也不为过。颍川才俊多是聪慧之人,他们岂会不知道…与其去袁绍那边锦上添花,不如趁着曹公这边中馈乏人来此雪中送炭。” “荀彧与荀攸不过是敲门砖,若然曹公委以重任,那必定顺着这条颍川脉络,会获得一大批能力出众的谋略人才,而颍川才俊正是曹公成就王霸之业的第三块拼图。” 陆羽的话有理有节,他看过太多有关“三国”时代的分析。 其中,自然包括大量颍川才俊为何投曹而不投袁? 少量的史学家认为,荀彧早早预判,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再加上曹cao与袁绍尚处于同一阵营,故而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