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06 (第3/4页)
点刚刚设立的时候就直接变成了紧俏物资,偶尔出现在换购点的清单上的频率比药品还少,除非当初搬进山里前在废墟里收集到的人们,其他人想换点“小雨伞”简直比登天还难。 原因很简单,那场全球大地震的死亡人数太庞大了,再加上后来的瘟疫、恶劣的气候环境,别说d市,就是整个国家,整个世界都面临着人口稀缺的困境。 在整个社会同时崩盘的情况下,新气候的适应并不难,毕竟人类可以说是所有生命中适应能力最强的一类。但重建新社会却很难,科技的恢复是一部分,人口的缺乏才是重建最大的障碍。 地震前的社会是几千年人类缓慢推进的成果……好吧,时间太久的古迹他们现在用处不大,而文明早就融入到所有人的骨子里了,他们重建的方向最主要的还是外在环境。 那就往短了说,就像d市,地震前的城市可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近几年才建成的,就像地下排水系统,战时的防空洞等等都能推到一百年前。 这一百年里有多少人参加过城市建设? 人数恐怕庞大到无法想象,毕竟建设不是单纯的把水泥砖瓦盖成一栋楼就行,水泥从哪来?砖瓦从哪来?称重怎么算?电路水管怎么铺? 但现在整个d市一共才多少人?就算把城市缩小到只需要能住下幸存的这些人的大小,那也是个巨大的工程。这还是有人居住的城市。其他地方呢?城市之间连同的道路呢? 所以不需要统计死亡人数,只要看一眼地震后的场景,傻子也知道,只要饿不死,就得立刻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