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三章 无良太孙 (第2/9页)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制度确实是好制度,隐隐有些西方君主立宪制的雏形了,在内阁的制衡下,皇帝的作用明显被削弱,哪怕你五十年六十年不上朝,这个国家该怎么发展还怎么发展。而且皇帝授内阁票拟权,却保留了批红权,便能充分保证皇帝的权力不致被完全虚化架空,在这个制度下,权势熏天如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者,亦不敢生出半分自己当皇帝的心思。 制度是好制度,可惜到了明末被一帮歪嘴和尚给念歪了,这不是制度的错。 自从宰相胡惟庸谋反之后,朱元璋便将朝廷军政大权一手抓紧,国中各州府县大小事物,无论巨细,悉由他一人而决,但是国家这么大,每天会发生多少事?传说朱元璋曾一天之内批了四千多份奏本,真正把自己当成了人民的老黄牛,君权固然集中了,可人也累死了。 于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得不仿宋制,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五殿大学士,不过这个时候的大学士基本没什么权力,官阶也才正五品,他们的职责是辅导太子,将各地奏本汇总,呈报。简单的说,洪武朝大学士的作用就是皇帝的秘书,根本没有决策权,更别提有胆子驳回皇帝的圣旨了。 萧凡现在思考的是,要不要让内阁制度提早出现?这种制度的好处就是,从此多了一群人帮着皇帝管天下,那样的话,削藩之后各藩地任用官吏,执掌军队等等敏感事宜,大学士便能提供有效的方法进行监管。 不过现在萧凡还不敢跟朱允炆提起内阁制,朱元璋费了好几年的劲儿才把宰相胡惟庸收拾,并且将循行历朝历代上千年的宰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