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_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7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72节 (第2/7页)

,有什么风吹草动、不对劲的事,立马回禀。

    又唤来三族族长,叫他们收紧族仓里的粮食,牢牢攥在手里不外售。

    时值月末,又要给府上仆从发月钱了。这日夜里,杨时月跟裴少淮说了一件怪事,她说道:“府上铜钱不够,妾身今日让申二家拿银币去同安钱肆换些铜钱回来,钱肆掌柜与申二家相熟,便劝她拿银币去泉州府泰德钱肆换成泰德票号,每五两银多得两钱的纸票,再到集市里采办,换成铜板子。这一来一回,虽多走了几十里路,却能多换二两银额的纸票。”

    申二家守规矩,不敢擅自作主,回来便将此事一五一十报给了杨时月。

    裴少淮平日里曾给杨时月讲过一些钱法、税法,令其略通一二。

    杨时月又道:“钱肆本是氏族乡绅们谋利所建,岂会无缘无故给百姓让利,妾身觉得这里头有诈。”

    裴少淮听后,神情一凝,当即了然——对家又开始放手段了。

    所谓的钱肆,是民间有财有势的大绅大姓设立的“钱铺子”,可以折算兑换各类金银货币,还可对外放利钱,靠的是财大气粗和所谓“信用”。

    在泉漳一带,有个两个奇特的现象。其一,大庆印发宝钞不值钱、难以流通,几乎没什么人用,可几大钱肆印发的票号,却流通得很,票面金额从不曾短缺过——因为大绅大姓讲信用。

    其二,因为此地长久以来贩私严重,商船来来往往,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纷乱繁杂。钱肆正是应此而生。

    即便朝廷已经统一发行了银币,短短数年间,一时也难以改变现状。只能说用银币的百姓越来越多,但票号、旧币依旧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