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15节 (第3/7页)
最后等到一捆捆棉质纱线,只待织成布匹。 作坊大门声响,裴若竹回头,见到弟弟和弟媳一同走进来,她身子不便,遂招呼他们过来坐下叙话。 “三姐和姐夫好快的动作。”裴少淮看到已经成型的小作坊,边走边打趣道,“津弟送来的这一船棉铃,只怕遭不住半个月的用量。” 裴少淮已在太仓州见过棉花纺织,所以并不特别好奇,可杨时月刚进门就看得出神,步子都慢了半拍。 杨时月自诩见过不少纺织器具,但这里的每一样机具都是她没见过的。最神奇的是,木床上干瘪的棉絮,用弓弦弹着弹着,竟蓬松得溢出来,好似白雪铺满地。 裴少淮也慢了脚步,笑笑牵起杨时月的手,为她引路,怕她踏虚。 杨时月这才回过神来,心里一暖。 待二人坐下后,裴若竹笑道:“真真切切见了棉纺过程,我终于想明白为何要拆分这么多种机具了。”这是裴少淮上回留给她的问题。 第120章 棉籽粒粒落入尘,丝车轮轮纺成纱。 房檐之下一并排的坊屋,透过大方窗,可以清楚看到每个坊屋都是一道不同的工序。 第一个坊屋里,老师傅坐在去籽搅车前,脚踩踏板使得两根铁轴转动碾轧,双手在铁轴上均匀喂棉铃,棉绒经过两轴缝隙落入布袋之内,即为皮棉。 这是句容式搅车,比旧式的搅车省人还省时——旧式搅车要三人协同方能转动去籽。 其后是弹弓蓬松棉花,使其容易搓成棉条。 第三步是棉条牵抻加捻,棉绒在拉力下卷绕变细,使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