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08节 (第3/7页)
庠感慨道。 吏部就是用来称文武百官几斤几两的。 他又言道:“早时举荐你入詹事府,不是本官小人之心,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你我如今同在吏部,官居上下,切莫因为此前之事生了嫌隙、失了和气。” “下官从未如此作想。”裴少淮应道,他明白王高庠的拉拢之心,他也正想利用这份拉拢。 堂堂吏部尚书,若是不用一用,委实有些可惜了。 裴少淮想借他的力。 裴少淮道:“尚书大人说得极是,这杆秤不能偏了。为保京察公允,下官草拟了一份谏言,准备上奏皇上,请尚书大人过目,助下官一臂之力,推行新策。” “哦?”王高庠一听新策,面露好奇,道,“取来予本官看看。”又有几分欣喜,裴少淮此举,似乎有几分投好他的意思。 裴少淮很快回来,王高庠翻阅数千字的奏本,原本的好奇、欣喜,渐渐转为惊然、愕然,最后化作脸色沉沉——这哪里是他在拉拢裴少淮,分明是裴少淮把他架上自己的船。 “你要把‘访单’改为核算功绩,把堂审改为堂考?若是考核京外官,还要添一项民意访查?” 这新策的动作也太大了些。 裴少淮面露笑意,照旧端端,不应只问:“王尚书觉得如何?” 局限于世道,若说什么最公平,那必是科考,至少它给平民百姓留了一丝往上爬的机会,事实证明科考可以在这个世道立足。既然如此,何不把科考运用到京察中? 堂审重在“审”,容易受人左右,被权势者掌控。 堂考则重在“考”,真真切切考京官们的治理本事,虽也有漏洞,不是尽善尽美,却比纯粹的人为cao控更为公正一些。 这正是裴少淮的考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