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97 (第4/4页)
单可查。所以理论上你可以把1000多个评委都公关一遍,砸出数百万的公关经费,这样的话,只要你的参赛作品符合奥斯卡最低水平线,那么要水出一个提名来还是可以办得到的——而这个最低水平线就是,在12月的颁奖月里,你必须拿到几个奖项,而如果你拿不到奖项,那最低最低,你得入围几个有分量的风向标奖,比如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演员工会奖或者是导演工会奖。毕竟,这是游说,不是贿赂,起码在台面上,PR的全部作用就是说服评委你有资格被提名,如果连最低水平线都达不到的话,评委被说服的可能性接近于零——他也有自己的格调要顾么…… 所以说,如果水平一般,又想要冲奥,前置的公关费也不能少花,整个颁奖季完全是套餐化运作,而这又促使了12月颁奖季的竞争加剧,所有想要得奖的参与者都只能不断往里头前来确保自己起码不要被歧视性对待——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整个灰色行业的经济规模可能比颁奖礼的经济规模更大,好莱坞几家专业的游说公司,一年赚的就是这几个月的钱,但说客们拿的是一点都不比全年工作的PR们要少。 长此以往,是否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呢?反正好莱坞已经这么运转了几十年了,最终大浪淘沙,留下来的还都是有过人之处的演员。这主要是因为,毕竟公关行为还是以游说为主,也就是说,大部分评委们并不是在搞权力寻租,他们只是不排斥别人帮助他们分析某部作品的优点,当然这造成的结果是,为了确保你的作品不会因为无人陈述优点而在颁奖季中落败,你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