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_第167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7章 (第2/3页)

尤其是杜牧,出身名门的他才华了得,在怀古之作上更是当代独步,他念起自己的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诗亦写赤壁,不知这苏轼之作,比起我的如何。”

    有前面的《自题金山画像》打底,杜牧对苏轼的期待值还是挺高的。

    不管众人反应如何,课程继续。水镜画面转换,一首风格壮阔的词映入人们的眼帘,还不待细读,一圈涟漪从水镜中心荡开,文字消失,画面上忽然出现滔滔江水,一个穿着缁衣长袍的中年男子立于江边岩壁,注视着莽莽江涛。

    众人眼睛微亮:“这便是苏轼吗?”

    苏辙偏头,认认真真地将对面的兄长打量了一遍。

    苏轼:?

    苏辙摇摇头,给出评价:“长得不像。”

    好看是好看,不及兄长风采卓然。

    苏轼一阵无言。

    长得像才更吓人好吧!

    兄弟俩说着闲话,一半的心神却还是放在空中的水镜上。乐声渐弱,画面拉进,男人一手负于身后,一手捋着胡须,朗声吟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好词!”

    杜牧当场击节:“大江东去起笔不凡,气势高昂却暗藏悲慨,实是怀古正笔!”

    内行看门道,他被苏轼的这首词圈粉了。

    晚唐。

    温庭筠端着酒杯的手忘了放下去:“词怎么能这样写?”

    这样写就算了还写得那么好,苏轼你认真的吗?他觉得他和韦端己可能要掉粉了。

    晏殊、张先、欧阳修等人也微微怔愣:“这分明是诗家笔法!”

    他们有些纠结,词以婉约为正,自隋唐五代以来,人们莫不遵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