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_第218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8章 (第1/3页)

    前代人苦于不知后事,直接开摆;后朝词人却如同开卷考试:“应该是指辛弃疾南归至今,一共四十三年吧!”

    南宋,扬州。

    词人姜夔正流徙于此。他仕途不顺,四次归乡参加科举,俱是名落孙山,只好四处流寓漂泊。扬州山水灵秀,他早有向往,故而在此驻足。可此时的扬州城到底没有往日繁华。他想着《永遇乐》中的词句,叹了一口气:

    “四野萧条,寒水自碧。扬州城,哪堪当年烽火啊……”

    【不错,课本注释说了,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这首词时正好四十三年。他登高揽胜,除了历代兴亡入眼,还想起了自己的曾经,想起扬州路上的抗金烽火。这里涉及到辛弃疾的生平,我们简单说一下。

    辛弃疾出生在北方的沦陷区,绍兴三十一年的时候,金主完颜亮南侵,中原地区的百姓不堪驱使,纷纷起义。辛弃疾也趁机拉起两千人的队伍,去投奔义军首领耿京。他才华横溢,见识卓越,很快在其中崭露头角,被任命为掌书记,主要负责的是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要。】

    “这辛弃疾还会打仗?怪倒是文武双全了。”

    众位帝王感兴趣地挑挑眉。李世民顺便啧了一声:“那宋朝朝廷懦弱,百姓却是有血性。”

    这么说着,倒有些为万民不值了。

    【辛弃疾审时度势,建议耿京归顺朝廷,接受南宋的统一领导。耿京首肯,并派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

    众位帝王愈发赞赏了:“赤胆忠心,眼光敏锐,实在是良臣!”

    汴京城里的赵匡胤脸色好上几分,总算听到条正常的消息了。一旁的赵光义觑着他的脸色讨巧:“若不出意外,朝廷与义军联合,形势必会翻然一变吧!”

    赵匡胤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