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一) (第6/6页)

,把《周易》文辞当卜辞时的称法:“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由《左传》一书的记载,无论引用时称“《周易》有之,在‘×之×曰’”,还是卜筮时称:“××筮之,遇‘×之×曰’”这种形式所涉及的内容,我们通过“《周易》文本说”已知《周易》原初是一部书,并有六十四篇文章所组成的一部书。而后被巫史改造成“繇题”式的《周易》。从《左传》里看这部书的称谓,就是《周易》,这是有《左传》一书所记载,而无可争辩的事实。也由此而知,《左传》最早称《周易》的这部书的内容,就是六十四篇所构成。而构成《周易》六十四篇(即后来被称“六十四卦”内容)内容包括了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和每个六联体符号下分六段"繇辞"(有《周易》里六个六联体符号和六个名称为题,称“繇题”,“繇题”下的文辞称“繇辞”)的一部书(春秋文本《周易》)。

    总之,对《周易》这一称谓的最早出处,和对《周易》一书的内容,我们应该是明白无误了。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