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九) (第1/10页)

    3.战国时期对《周易》一书义理应用

    刘向偏辑的《战国策》是一部反映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与言论的汇集。而考古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是与《战国策》内容相同。

    《战国策·秦策》“顷襄王二十年”里有一处引述《周易》里的句子,同样是作为引典来阐明事理的。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甲之强,壹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

    这里所记述的是顷襄王在楚国的位置上到了第二十个年头上,面临西秦的扩张,楚国面临一场危机。这一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徒东北。保于陈城。楚遂消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在这种局面下,楚顷襄王就以能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以游说来解除面临一场更大的战争危机。春申君就奉命出使秦国见了秦昭王,说出一套与秦修好的大道理,不外从“天下”(多国)的局势上和引经据典来说服秦昭王取消对楚国的再次用兵,而修好的道理来。春申君即从“国际”背景上谈秦楚战争对秦的不利,同时又引用“经典”来阐明其道理。这春申君先引《诗》里内容,后引用《周易》里的内容。而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7年,是战国的晚期了,再有不到六十年后,秦就统一六国,建立起帝国时代。在《战国策》一书里,没有了用《周易》筮卜的记录,说明战国时代是个理性的时代。这理性是来自于国家间的生存竞争的需要,国家面临若不被消灭,而要强盛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必须理性的思维与认识现实的世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