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三十二) (第4/6页)
天下明阴阳灾异者各三人”。这道诏书,是让推举懂阴阳灾异的人,来解决灾异问题。京房就是这次以懂阴阳灾异者身份进入朝庭的。京房进入朝庭,就“所言屡中,天子说之”而得以皇帝的宠信。皇帝自然是要迫切解决不断出现的灾异问题,并且会向京房询问如何来消除这些灾异问题。而京房的献策,是出乎常人的意料。若按连年不断的灾异出现,如地震、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关东今年谷不登,民多困乏,北海水溢,流杀人民等等。这本为自然灾害,并不反常,但在经济、科技文化落后的农耕时代,又是大一统的家天下,皇帝就是一个大家长,天下人都是皇帝的子民,都要跟着皇帝吃饭穿衣求生存。一但出现大的自然灾害,这个大家长就会焦虑不安。元帝时期,西汉已进入衰世时期,早在他的祖父汉武帝把国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国家在走下坡路。然而在中国的皇帝时代里,人们更相信灾异是上天的意志,往往从天命观的角度考虑所出现的灾异问题。而现实帝国里的统治权力结构模式,又非常成熟(即有很成熟的历史政治经验的借鉴),无论王公贵族,世袭荫禄地位者,也无论通过权贵推选,还是地方官史选拔的符合为帝国服务的读书人才,都以权力结层构成利益战线。 西汉后期宫庭的宦官势力与王公国戚及朝廷大臣都有某种一荣则荣,一枯则枯的那种帝王统治下自然生成的并发症。京房进入朝廷,并且得到皇帝某种程度的信任,也自然会引起原班权贵的注意。京房入朝没几年终于陷入权力争斗的旋涡里,导致京房被杀,也并非出乎意料之外。在一般人看来,皇帝是以面对“明阴阳灾异”的高人之间的交流,是如何能消除灾异,可使天下风调雨顺,阴阳和合,天下太平,皇帝就没有了心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