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夫子研究一番,后太学司业与院长游逛至此,看着每人手中燃着的灯笼十分好奇,上前观一观,大叹,“妙哉,不知道是哪位老先生所著?”
“钱塘楚道年举人也!”大家看到院长对这人礼遇有加,便知这人身份不同。
太学司业惊叹,行文下笔、画得功力与意境,很难想象竟是举人所作,前途不可限量。“楚道年,”太学司业点头,“脩予兄,今年钱塘又将大放异彩!”
院长扶须摇头,这届学子,楚道年最为突出,是他见过最有天赋的孩子,可惜了!
“老院长,这都快立秋了,楚举人为何还不起程上京赶考?”众人疑惑道,楚道年考上状元,是他们全钱塘的荣耀。
院长长叹一声,“不可求、不可求!”此子已下定决心守着一方天地,岂能因旁人劝说而更改!
太学司业得知楚道年不参加科举考试,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的文采,定能讨皇上太后欢喜。
院长和太学司业走后,大家才从夫子口中得知诗词中藏着的字,串起来就是六礼,他们每盏灯笼串起来,就是嫁娶流程,真是绝妙。
他们成了楚道年宾客、成了楚道年婚事的见证人,也算是喜事。
有一个员外想把六礼收集起来,出高价买了,无人卖,数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