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刘义隆的第二次尝试 (第1/9页)
第三章刘义隆的第二次尝试 北魏国主拓跋焘,南宋皇帝刘义隆,二人都不甘于只作偏安之主。拓跋焘的理想,是饮马长江;刘义隆,则念念不忘封狼居胥。二者注定会再次爆发一场大碰撞。 公元450年2月,北魏以狩猎为名在梁川(今河南商丘一代)集结部队,刘义隆敏锐的嗅到了战争的味道,立即向国境线上的郡县下诏:若敌兵少就登城拒守,若敌兵多就带领百姓退到淮河以南。 可惜,当时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工作群,传到边境的消息变幻莫测,地方长官无所适从。宝贵的撤离时间一点点被浪费,2月20日,拓跋焘的10万铁骑呼啸而来,声势浩大,连下南宋数城,兵锋直指淮河北岸的一处军事要地。 悬瓠城,今河南汝阳。 这可是10万铁骑,悬瓠北方的南顿、颍川两郡长官,不知收没收到刘义隆的诏书,反正关于撤退部分贯彻的很彻底,二人毫不迟疑,立马弃城而走,将小小的悬瓠城暴露在北魏的刀锋下。 大敌当前,城中守将作何打算? 很遗憾,没有正式守将。悬瓠城虽不大,但却是豫州的州政府所在地,既然是州政府所在地,直接的军政长官应是豫州刺史。时任豫州刺史,是皇帝刘义隆的四儿子、南平王刘铄。刘铄在哪儿?跑到了淮河南岸的寿阳。 此时的悬瓠城内最高的军政长官,叫陈宪。职务?参军,还是副的,最多副团级的副参谋长。职权?奉命代理郡守。手下兵将?一千人不到。派个团附率800壮士守个仓库还行(致敬!),让他们守住一座城,天方夜谈。 拓跋焘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