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三章 侵朝兵力部署(下) (第2/7页)
兵数人,复大发兵。【洸本不知兵略,洸惟务搜卒缮器,军无纪律,又不礼道内士大夫。至是,军兵惮于赴敌,士子咎其退缩,人情乖拂,谤责群起,大困。】 《全罗道都巡察使李公行状》提到李洸撤军一事,基本采用上面修订实录内容:至公州,有行官自京回,痛苦驰入阵中,贼已入京,上已西幸已,军中呌噪奔溃,公使别将,守尼山石桥,开谕还集,乱兵露刃,拥其将而南。公不得已而还全州。 从以上几则记载来看,李洸在京城陷落后从公州撤退,没有积极北上这一事实母庸置疑,而其撤兵的主要原因是在军中士卒听说京城丢失之后,士兵逃散,李洸被迫返回全州整军。 在《再造番邦志》提到李洸紧急勤王,“师期太迫”“列邑守令恐被后期之谴。在道驱迫。昼夜兼程。饥渴俱逼。”,导致士兵苦不堪言,为后面公州撤军后军心彻底涣散埋下伏笔。 在当时日军长驱直入的情况下,李洸不顾实际情况,命令士兵星夜兼程,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修订实录》中又进一步将李洸描述的更加恶劣,说他“不知兵略”“军无纪律”“不礼道内士大夫”。这样的描述,显然与修订实录之前提到的能力出众连获提拔、同时善于发现人才的李洸形象相违背。 以上的记载都在李洸从公州退还这一主线剧情下,增添各种描述,以塑造出李洸不忠不义,而又指挥无能的形象。 李洸曾撤军这一事实不可否认,但公州撤军延误了北上时机这一事实母庸置疑,在这一点上李洸必须要担负责任。 不过在朝军全线大崩盘的背景下,李洸不可能与日军硬碰硬,同时也必须考虑全罗道的安危。 在军士因为王京陷落,王上北逃的消息吓得军心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