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前宰相_第七十二章 壬辰倭乱(五)保宁之战和珍岛水战(李舜臣初败)(5.2K)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 壬辰倭乱(五)保宁之战和珍岛水战(李舜臣初败)(5.2K) (第8/9页)

他只想保证自己朝鲜左边的海运贸易顺畅,等到将忠清道、京畿道、黄海道抢的都运完了,马上就把船队撤走。

    秀家还指望秀吉在朝鲜摔跟头呢,这就需要李舜臣能想办法断了日本方面的海上后勤线路。

    但是谁知两边就是这么无厘头,直接在珍岛外围碰上了,更是直接把李舜臣给打了回去。

    更让秀家没想到的是,李舜臣回去之后就写信参了元均一本说他谎报军情,才致使自己战败。

    在信件中更是直言“寇船坚炮利,请造大船铸重炮以对,请天朝上国增派水师参战”云云。

    总之在阴差阳错之下,历史上没有参战的明朝水师也参战了,这可不是朝鲜水师那三瓜俩枣可以比的。

    明朝水师自朱元章开始就主动将火铳和火炮搬上了战船,鄱阳湖水战大胜陈友谅就有火器应用的记录。

    后来由于海禁政策,水师船备废弛,官办船厂居然连400料中型福船都造不出,需要征召民用福船改装以应对倭寇。

    不过后来发现,民用的福船和广船因为需要走远洋贸易的原因,造的往往比官船还要坚固。

    自抗倭名将俞大猷适时提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以来,明代的海战很早就进入了近代的模式。

    在嘉靖年间,明军的战船一半的战斗人员都使用火器,而且火炮的口径越造越大。

    至万历年间,甚至有红铜铸造的万斤重炮上船的记录,后世估算大约相当于欧洲的24磅重炮。

    自1520~1580年一系列与外部的冲突后(主要是与葡萄牙和荷兰),大明水师模彷欧洲桨帆船的做法,把重炮安置在船头;一开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