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三章 壬辰倭乱(16)第一次平壤之战(下) (第2/8页)
长期以来,这个说法在中国流传很广,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甚至成了明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万历朝鲜之战中少有的败仗。 但是试想一下若是真的如书中所写的那样,祖承训丧师辱国,自己仅以身免,又怎么可能在后来被重新重用呢?早就在回到逃回来不久便被砍了震慑三军了。 根据朝鲜《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明军阵亡人数大约是300人,这是朝鲜王李昖命礼曹判书盈根寿询问后得到答复。 这一点与日本的历史记录是可以相互应证的,根据松浦家臣《吉野甚五左卫门觉书》的记录:“明军联合鞑靼6万骑入平壤,折损2000骑而还。” 很明显吉野甚五左卫门在这里对战况进行了夸张,但是也没有如《两朝平攘录》所记录要到全军覆没的地步。 而根据左贺县立名护屋城博物馆所藏的小西行长向秀吉禀告的书信,明军也不过被斩杀了1000多人,日军自身战死50~100人罢了。 可以理解日军对战果和自身战损的春秋笔法,但饶是如此依旧没有如《两朝平攘录》所记录要到全军覆没的地步。 就连日本人都不敢所自己杀了3000明军,让明军全军覆没。可是在明国自己的历史记录中却将其堂而皇之的记载于其上,更在今后数百年中被中国学者奉为主流。 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这些人到底见不见得自己的军队好,战败了之后疯狂的找原因挽尊,好似是在为自己的军队呼喊。 但是在记录战损情况的时候,却又比敌人还要夸张,好似自己这边不死完不能全其义一样,实在不能理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