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73章 (第3/3页)
些人都是在大员做惯了工程的,他们一来就拿着皮鞭和短棍,耳朵上插着铅笔,腋下夹着工分簿,开始指挥着县衙从四乡征来的那些民工修筑码头。 一项新买卖也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凡是能背来一筐石炭的人,就可以用石炭去码头上换取盐米或者银子。 大部分民众是不相信的,这些被官府整怕了的人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然而在困苦的生活逼迫下,总有那么几个人愿意吃一次螃蟹。 于是,离县城十二里外的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来了,他弓着腰,背着从村后黑皮沟里挖来的一筐石炭。然后他就在众多吃瓜群众的围观下,换到了一木勺白色的盐粒——山区人通常吃得是黄色和黑色的盐沙。 有时候买马骨不用千金,一勺盐就够。 从这天开始,络绎不绝的“背碳工”就出现了,队伍里甚至有女人和小孩。 …… 事物是永远处于变化中的。当几个石炭出产地附近的宗族大户搞清楚状况后,一夜之间就派出人手封了场子……有的开始设卡收税,有的干脆禁止外人挖煤,只许自家人赚钱。 雪白的稻米和盐粒就这么没有了?皮肤黝黑的山民能忍?于是,围绕着几天前还一钱不值的石炭开采权,迅速发生了几起大规模的械斗,出了二三十条人命和无数的轻重伤员。 如此迅捷的演化让余大县令瞠目结舌——事实上,他连“盐巴换石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后续影响这些都还没想清楚呢,结果事情就发展到这这个地步了。 余老爷莫名有些焦躁。 这几天应变不及的事情太多了。这伙短毛不断搞事,住营房能搬来大铁炉,修码头能整出盐巴换石炭,这一切都让习惯了中古时代缓慢节奏的他应接不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