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98章 (第2/3页)
这方面栽过几个跟头。 而在江南地区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四通八达的内河水网就保证了补给的及时,低成本运送。 其次,尽管粮田已经被大批的棉田所取代,但是由于杭州是漕运总站,所以江南地区粮食是不缺的——南方各省的漕粮都会在这里集中。 有明一代,为了维持明面上的400万担漕粮,整个漕运体系的成本是越来越高的。 到了明末,所谓的400万担定额早已不敷使用。中央,各地官府,士绅,胥吏,以及吃漕运饭的大小官员,这些势力有志一同,纷纷在国家这条大动脉上插管子吸血。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明面上的漕粮还是400万担,但是实际征收上来的粮食被各种国税,陋规和加耗炒一遍后,额度便被推高到了千万担这个级别。 那么对于穿越众来说,这种情况反而是好事了:因为粮食可以集中采购。 官吏和缙绅们征收出了额外的天量粮食后,肯定不是用来自家人蒸米饭的,这些粮食最终还是会被卖给商人们用来变现,完成财富地积累循环。 那么现在某势力拿出白银和各种稀罕商品来换粮食的话,那还真是无往而不利。一开始在杭州的时候,这边还属于偷偷摸摸那种;到曹将军招安之后,台湾那边就开始肆无忌惮得往杭州运去了一船船工业品。 工业品就地换成银子后,一船船的粮食和人就拉回了台湾——明国有数不清的“货币”可以用来补偿贸易逆差:人口。 凭空冒出来一股强力消费者的后果就是:从1628年下半年开始,江南地区的粮价就缓慢开始上涨;到了1629年初青黄不接的时候,糙米的价格已经被推高到了一两银子一担。 这种原本历史上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