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排兵布阵(52) (第2/7页)
秘书或者服务员,一早放他桌子上。 尚济民已经感到了压力。压力主要是国学馆的建设。 通过这段时间的征询访问,基本上北京的、外地的稍微有点头脸的专家学者,都有意见发表。各方面的意见都由筹建办内容组分别整理出来,按界别、按时间顺序,报过来十几件。他翻看了好多次,虽然绝大多数赞成拥护,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但也有旁敲侧击,也有质疑或者带有颠覆性的看法。 比如有个作家在座谈时开口就讲:一个政府机构要搞国学研究和交流,我一听就感觉很奇怪,搞这个的人是疯了还是傻了?因为由政府来搞研究,古今中外迄无成功先例! 说这话时尚济民就在场。事后他找几个人了解这位仁兄的底细,都笑称其是个有名的大炮,一贯特立独行,无党无派,见了当政的人都是称“贵党”,应该掀不起什么浪头,不过是孤雁的几声鸣叫而已。他这才放了心。 尚济民心里其实也是矛盾的:他既想充分听取意见,包括反对的意见,因为你找他他讲了,你心里就有了数,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你没听到反对意见不一定没有反对意见,最让你难受的是你不知道人家在反对你,结果一下子冒出来,打你个措手不及。但他心里又怕听到反对意见,怕这个项目被否决,等于自己在即将退休时留下一个被后人谈笑的话柄。毕竟这是一个全额由国家投资的文化项目,又是一个将对国家文化建设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项目,况且是由他发起并承办的,他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精力。 令人担忧的是,山东某地就刚刚遭遇这样的尴尬。 在全国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