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才大三千(16) (第2/3页)
世纪要用国学这个概念时,必须对它进行一番重新诠释,厘清它的范畴,它的本质,以及要找到怎样弘扬它的路径。 但尚济民敢于把国学这个概念明确写进文中,还是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 陶砚瓦看后心悦诚服,他感觉尚济民确实是个人才。 不独陶砚瓦感觉尚济民是个人才,连总理也感觉尚济民是个人才。当然总理的感觉陶砚瓦无从知道,是他自己根据总理经常交待尚济民一些特殊任务分析得知。 尚济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早年就进中南海,在某常委身边工作,当时这位常委具有类似“皇储”一样的身份,是准备接大位的。能在其身边工作,谁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虽有风雨,但没怎么影响行程。政治上也有风波,虽大局尚稳,但具体到某个个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政治生命戛然而止的,朝为高官暮为囚者,却并不鲜见。 尚济民跟过的高官,就因某次政治风波,陡然从高处跌落,虽未完全丢掉高官身份,但离开了中南海,任了个闲职。 尚济民政治上失去大靠山,只好凭自己奋斗,又借各种机缘,仍然在“海里”慢慢显露头角。他去过地方,去过政府、去过政协,目前总算贵为部长级。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当朝宰相、目前在任总理曾有过仕途交集,总理现在还经常给他交待些特别工作。说特别,是陶砚瓦感觉特别,因为都是前五任领导均未接手过的工作,以后领导也未必能够接手的工作。比如,总理的几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