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四十二章 宣慰司 (第4/5页)
样称呼的仅此一份,曰:要钱不要脸的万历!一听这蛮夷要领军替自己打仗,不仅不要发饷还自带干粮?二话没说,放人,去吧。朕看好你呦! 逃出生天的杨应龙才不会去呢:我觉得躲山里挺好,那疙瘩太冷! 等万历处理完东北,越想越气:你忽悠朕也就罢了,还一毛钱都没掏?这还了得,往后谁都想占朕的便宜了!给朕剿!于是,长话短说,把杨应龙给灭了。 灭了他以后,尸体运到京师挫骨扬灰,播州宣慰司改土归流:分成两个府,遵义和平越。看看这名字起得多有学问:给朕掏钱这就叫“义”,你要遵、不遵的话,哼哼,就给你平了——“越”地就是前车之鉴! 客观地说,改土归流这件事,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个赢了面子丢了里子的败笔。当时的道路环境、生产力都极度低下,设了流官便要派出各级行政管理班子,还要驻军维持秩序。地瘠人稀,完全靠农业税为主要收入的中央政府实际上是要赔不少钱的。而且,千里做官只为财,哪个大老爷是省油的灯?故而层层盘剥之下,一直到清朝,西南叛乱不断…… 但这事说起来好听啊:前朝未达之壮举,远迈汉唐!太厉害了,我的明! 其实此举带来的后果还远不是朝廷要多花点钱那么简单:旁边永宁宣府司的奢家、水西宣慰司的安家……可都在冷眼看着这里呢!别看平常这帮人相互打来打去没完没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不是只有汉族人才懂。今天你这样处理杨家,明天会不会这样对待我们? 别琢磨了,给几位剧透一下吧:肯定会! 为啥?因为朝廷里的御史言官老爷们要立功啊! 总体来说,地方督抚们都不怎么想惹麻烦:本来好好的,吃饱了撑的捅马蜂窝干嘛?就算千辛万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