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重造大顺天_第113章 华督府的家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3章 华督府的家底 (第2/4页)

,这一千一百万亩田地能产二千八百六十万石稻米,

    考虑到这一千一百万亩当中还有山塘,即便去掉至少也还有千万亩耕地左右,再去掉损失,差不多总产量在两千五百万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华督府的整体财政能到这个水平。

    对于这个问题,宋献策讲了一个关于天启年间的例子,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董应举,时任太仆寺卿兼河南道御史,经理天津至山海关屯田事务。

    董应举当时屯田的规模不算大,只花公款买了十二万亩民田,再加上一些开垦的闲田,加在一起一共有十八万亩,便开始实验屯田。

    历代所谓屯田,大多是地广人稀或连年战乱之后,让军队进行半务农性质的屯田,早期卫所制度便是如此,但是这样会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因此也逐渐被废弛。

    董应举所组织的屯田,便不考虑给军人屯田,而是广招流民耕种,让这些流民在实质上去做佃农,并且还开水渠、修堤防,连同修了住舍、仓库、坊圃、运输工具等设备,一共花了大概三万两白银不到。

    没错,这就是将钱花到实处的效果,

    那么收入呢?按照董应举自己所言,‘臣所买以屯,皆各县备边备荒之地,除纳钱粮、供官役、备脚费、膳辽士所费不咨,而两年收入解部兑关,不下四万余金。’

    意思很简单,刨除掉那三万两成本以外,两年时间里他收获了五万多石粮食,给朝廷缴纳了四万两白银的收入。

    除了官府得利以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