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乞活之种 (第3/10页)
酬自挂歪脖树。 有恒产者有恒心,但凡有个小破房遮风避雨,有口稀饭热汤的果腹,恋家的中国人谁愿意去做离流氓不远的盲流子?目前,我们的一系列政策,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保农民有的吃,历次改革宅基地交易限制均岿然不动以保农民有的住,全面扶贫精准扶贫以保基本民生等,实乃高层高瞻远瞩之为。 流民问题,也是西晋末年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西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此十分头疼,也曾试图解决。办法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将流民迁回原地,哪来的回哪里去;二是由流民所流动到之地的地方政府组织安置。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中有这么个场景: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囤积了大批难民,政府协调好专列,将难民往陕西分流。结果,没过潼关就被陕西地方政府派军队给赶回来了。乱世之下,中央的命令照样不好使。因为,地方的老百姓也要吃饭活下去。 战乱期间,流民不是很多,而是巨多,遣送起来谈何容易?而地方安置也基本行不通,战乱纷争,五胡涌入,西晋地方政权自己尚且不能自保,怎顾得上安置流民? 就这样,流民集团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膨胀,达到了旷世空前的地步。 战乱之下,资源匮乏,地主家也没余粮,没有哪个地方政权欢迎流民。所以,乞活军所到之处,冲突不断。 西晋各处封疆大吏,如司马越、苟晞、王浚等,不断派军驱赶流窜到自己地盘的流民集团。后来,见实在是不奏效,因为流民越来越多,如蝗虫过境,如何驱赶?有的地方军阀大脑沟回稍多些,灵机一动,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既然赶不走,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