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华夏上空的上帝之鞭 (第3/23页)
了,因为,这个称呼久而久之就仅仅是个符号而已了。譬如,前面提到的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的单于,另外还有“包黑子”、“马大脚”、“司马夹头”等。老王大学同级有个同学,绰号是“大便”,久而久之,他自己也习以为常了。 中国古代胡人的起源及分支,一直有诸多种说法,争议也颇大,主流观点: 1、匈奴(hu ) 历史上与中国农耕文明碰撞最激烈的游牧民族,“壮志饥餐胡虏rou,笑谈渴饮匈奴血”,匈奴,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代称。 匈奴先祖是夏朝的遗民,祖居阿尔泰山脉以东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北、华北平原以西北戈壁,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临近的一些白种人。 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一部分内附中原,一部分后来西逃欧洲,与当地马扎尔人(magya )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内附中原这帮人,最终编入了曹魏政权。 匈奴人离开了,另一个民族乘虚接管了匈奴人的旧地,它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角色的鲜卑人。 2、东胡(乌桓、鲜卑) 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因居匈奴以东而被称东胡。 还有一种说法,东胡应该是一个古阿尔泰语词(蒙古-通古斯语)tou g-gu(s)的音译,实际上是“通古斯”一词的异写。 秦末汉初,东胡强盛,其首领比较膨胀,不断向匈奴索要名马、美女、土地。匈奴冒顿(音“毛肚儿”)单于怒而击之,东胡人被打散,残余分为两支,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乌桓后被曹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