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一章 东西魏对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东西魏对峙 (第3/11页)

在秦岭以北,黄龙山、桥山以南,潼关以西,宝鸡市以东的渭河流域地区。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此处。

    关中平原不仅是中国古代黄河文化的中心,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名副其实的中华战略cbd。

    先后在关中建都的朝代或国家,名单很长:西周、秦、西汉、新(王莽)、东汉(末年)、西晋、前越、前秦、后秦、大夏……

    西汉时,张良曾对关中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做过一番精辟的阐述:“关中左淆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湾维天下,酉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翻译成白话文,主要意思是:关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有附近巴蜀地区农业和西北畜牧业的支持,经济发达。它四周为秦岭、北山山系及黄河所环绕,北有萧关,西南有散关,东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等,形成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特殊有利位置。从地势上看,关中又位于黄河上游,和平时期可保安定发展,若想对关东用兵,可顺黄河而下,定能势如破竹。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助秦灭了东方六国,完成统一,也才有了今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