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前宰相_第九十五章 壬辰倭乱(28)洛川之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五章 壬辰倭乱(28)洛川之战 (第3/8页)


    这样一来明军士兵就不得不进入到最原始的蚁附攻城截断,甚至为了攻城,许多明军不得不直接站在淹过膝盖的洛川溪水中,向着三方城发起攻击。

    然而还记得前文说的,在三方城两侧,沿着山道开出的城墙吗?日军占据在这些屏板之后,使用弓箭和铁炮从侧面射击杀伤攻城的明军。

    万历为援朝准备的明军都是当下明朝最精锐的部队,相比较内陆卫所早已经腐化的卫所兵,这些精锐的南兵北兵着甲率不说100%吧,但也有80%以上了。

    但是着甲率是一回事,甲胃的种类和强度就是另一回事了。

    像日军出阵朝鲜的足轻着甲率高达90%,逍遥山一战还不是被明军一路砍瓜切菜吗?

    李如柏麾下的左协,主要兵力组成是蓟辽边军,身上所传的大多是有皮内侧的铁质扎甲。

    要知道拥有铁甲内衬的布面甲在明军中都属于高端货,只有边军将领的家丁部队、禁军的三千营、神机营等部队才有装备,整体普及率不会超过5%。

    唐顺之在《武编》有一篇中记录戍边将士的布面甲在加上铠甲、战裙、遮臂等装备后重45斤,铁兜、脑盖重7斤、加上护心镜、腰刀、弓箭、长槊等装备全重为88斤,对军士的负荷非常大。

    由此可见这样的一套装备,并非是一般营养不良的边军士兵所能装备的。

    这种甲胃在外面看起来好像没有区别,但是在《清会殿》中明确对其以“明甲”和“暗甲”进行了区分。

    实际上通明一代大部分士卒身上穿着的,则是穿没有铁甲内衬的,或者仅有胸部有铁甲片的减轻重量的棉甲,又或是自宋、元时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