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一) (第5/6页)

易》(即今本《周易》)。又因“卦爻式”《周易》,本身就是有“卦象”与“爻数”构成的《周易》文本。故后封建时期至当今的“易学”史上,没有哪位易学者是抛开“象数”,而所谓纯义理的去解释今本《周易》的,只是在以“象数”解释今本《周易》义理时,孰重孰轻而已。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历史上把《周易》改造成繇辞结构形式,并用其文辞当占辞去比类、联想、附会人事吉凶,这只是《左传》一书里记载过春秋时期发生过的事情。自战国时就不见于典章史籍中有过记录“以《周易》筮之”。而到汉朝,京房改造了先秦的八卦取象以及用《周易》文辞当占辞的卜筮方法为八卦纳甲五行生克筮法所代替。自此形成了一套新的八卦纳甲筮术,不再借用《周易》里的文辞当占辞而附会人事吉凶了。即今本《周易》不再是作为卜筮的卦书,而是作为帝国里的经典被尊奉与传承。

    虽然后封建社会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易学”书籍,严格地说这些“易学”所阐释的对象是《易经》(即今本《周易》加“十翼”),今本《周易》成为《易经》的主要部分,后封建社会里的思想者,不断地从今本《周易》中阐释出符合帝国的统治思想来。“易学”成为后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里的思想意识主流。而“八卦纳甲筮术”在后封建社会里同样形成了庞大理论与方法,即算命(也称“算卦”)体系。而后封建时期里的算卦的“卦学”与解释今本《周易》的“易学”显然不是一回事。但到了今天,在算卦行业里却打着《周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